第249章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(2 / 2)

大秦帝国风云录 猛子 3080 字 2022-09-18

“春申君的旧部是否包括景氏和项氏?”宝鼎紧接着提到了楚国的两大手握军权的贵族。

南山子一听就明白了,宝鼎要把熊负刍和景氏、项氏拉到一起。熊负刍只有得到军方的支持,才有可能发动兵变。“算不上旧部。”南山子说道,“春申君主张合纵抗秦,一心一意图谋收复失地,夺回旧都,而景氏、项氏非常支持,但他们对春申君推行的一系列国策十分不满,只能说在对外策略上双方算是同盟关系。”

“你们有没有办法把熊负刍和景氏、项氏拉到一起?”宝鼎追问道。

南山子皱眉不语。残月思索了一会儿,眼睛蓦然一亮,似乎想到了办法,马上说道,“李园如果发现了,必定会有所警觉。”

“你有办法?”宝鼎高兴地问道。

“熊负刍的母亲来自屈氏,他的夫人则是越国王族后裔。”残月说道,“屈氏和景氏、项氏都有联姻,与我黄氏也有联姻,而我黄氏与越国王族也是姻亲,说起来我们都是亲戚。我可以通过屈氏和越国王族的关系,把公子负刍和景氏、项氏拉到一起。”

楚国屈氏是三大老贵族之一,屈原就是屈氏家族的有名人物。宝鼎听到屈氏自然想到了屈原,而今日屈氏的中坚人物是夏侯屈无诸,官拜楚国司徒。屈无诸在楚国朝堂上是个骑墙派,以老奸巨滑闻名,擅长见风使舵,左右逢源。楚国在政见上保持“中立”的贵族官僚都以屈氏马首是瞻,在寿春也是一股强大的力量,这股力量无论无论是倒向保守一系还是倒向激进派,都能直接影响到楚国政局的走向。

难道熊负刍做了大王后,楚国的令尹就是这个老奸巨滑的屈无诸?宝鼎想到这里急忙问道,“公子负刍和夏侯屈无诸是什么关系?”

“他们是甥舅关系。”残月说道,“不过,李园这次战败于中原,把自己和景氏、项氏捆在了一起,三家肯定要在朝堂上共进退,假如屈无诸暗中扶植公子负刍的事情被李园发现了,那后果……”

“李园活不长了。”宝鼎冷笑道,“如果你是楚国的现任令尹,看到一个打了败仗回来的前任令尹竟然不知进退,恬不知耻地利用自己的外戚身份试图重新夺回令尹的位置,你会怎么做?是忍让退缩还是置其于死地?”

“现在主政的是李太后。”残月小心翼翼地说道。李太后主政,国事由她说了算,既然李太后没有惩罚景氏和项氏,当然也不会严惩自己的兄长,所以李园返回楚国后,即使做不了令尹,但还会高居三公之位,在朝堂上说话依旧有份量,这样推测下去,景氏和项氏未必会转而支持公子负刍,冒险搞什么兵变。

“李太后还能主政几年?”宝鼎说道,“楚国那些贵族如果不乘着这个难得的机会杀死李园,任其再次坐大,那么一旦等到楚王亲政,李园独揽权柄怎么办?李太后不是楚国贵族,她在楚国就是无根浮萍,楚国贵族如果不是陷入内讧,哪里轮得到她来主掌朝政?当初楚国贵族之所以选择她的儿子做大王,看中的就是大王年幼无知,太后年轻且没有根基,这非常有利于楚国贵族们瓜分和控制权柄。现在大王快要亲政了,那些贵族们忍不住,又要未雨绸缪为未来打算了,所以这时候李园回去必然进一步混乱寿春局势,这将给公子负刍和军中贵族们赢得最佳的出手机会。”

“李园的确活不长了,我也不会让他活下去。”南山子冷声说道,“就按武烈侯说得办,先让李园回去,等到寿春乱成一团的时侯,他就死定了。李园一死,景氏和项氏失去支撑,手中的军权岌岌可危,必然要想办法自救,而公子负刍就是他们最好的选择。”

“对,先生说得对,就是逼着他们陷入绝境,最后无路可走了,不得不铤而走险,发动兵变,更换王统,从而保住他们手里的权力,同时去攫取更大的权力。”宝鼎轻拍案几,“此计马上实施,迟恐生变。”

宝鼎的这个谋划脉络清晰,而执行者有南山子和残月所领的春申君残余力量,潜伏在楚国的黑冰力量,还有就是楚系外戚在楚国的隐蔽力量,这三股黑暗力量同时发力,虽然各自的思路、任务和目标不同,但最终他们将推动楚国的局势向最后的政变方向发展。

南山子和残月与宝鼎商讨了一些细节之后,便告辞离去,匆忙返回楚国。

宝鼎则连夜书告黑冰台的苍头,请他派出得力秘兵赶赴楚国,执行这项使命。

同时他写了一封密信,通过楚系外戚的秘密渠道送给阳文君熊岳,详细说明释放李园的理由。宝鼎告诉熊岳,李太后、楚王和李氏外戚是直接导致楚国朝政持续混乱的直接原因,如果不把这个祸患铲除,秦楚连横结盟必定难以长久,两国之间的决战可能迫在眉睫,这对秦楚两国都不利。宝鼎建议熊岳,趁早利用军中贵族与李氏外戚之间的矛盾,联手军中贵族把李氏外戚连根拔除。

宝鼎这封信摆明了就是挑拨离间,但他说的又是事实,阳文君若要稳定寿春,确保手中权柄,就必须杀了李园。阳文君杀了李园,给春申君平反,他就可以拉拢军中贵族,而军中贵族若想政变成功,就必须得到阳文君等贵族的支持,所以双方最终肯定要妥协,然后联手操控政局。

宝鼎完成了对楚国的初步布局,接下来只能坐观其变了。

中原秋收结束,宝鼎开始把精力投到打造中原文化学术圣地一事上,但这时候咸阳在军事和财赋变革上依旧没有任何举动,这大大影响了宝鼎稳定中原的进程。

公子宝鼎马上联合桓齮、司马锌以及中原各郡的郡守等文武大员,纷纷上奏,矛头直指楚系外戚,认为楚系外戚控制朝政,因一己之私利而置王国利益于不顾,严重阻碍了大秦统一进程。

老太后再次出面,在咸阳宫设家宴,宴请昌平君、昌文君等熊氏子弟。

过了几天,昌文君以年老体衰为由,上奏请辞。

各方势力立即盯上了御史大夫这个位置,秦王更是打算让顿弱继任,但谁也没有想到,老太后竟然出面了,直接点名由内史公子腾出任御史大夫。

宗室大臣出任三公,秦王政也可以接受,不过关东人认为中枢里的宗室力量过大了,要予以遏制,于是秦王政找驷车庶长公子豹谈了一次。公子豹很爽快,马上辞去卫尉一职。与此同时,三公联名举荐公子成出任内史。公子成是公子豹的儿子,秦王政投桃报李,也就答应了。

正当秦王政准备安排蒙武出任卫尉的时侯,三公再次联名举荐陇西军统率李瑶出任卫尉一职。

秦王政当然不会答应,但老太后又干涉了,在秦王政去看望她的时侯,老太后为陇西李鸣冤叫屈,认为咸阳这些年亏待了镇戍西疆的功臣。

陇西李瑶出任卫尉,咸阳一片愣然。谁能想到,如此一个重要的位置竟然落在了一位边陲大将身上。

老太后似乎意识到自己干政太多了,于是在她的授意下,楚系让出了少府、主爵中尉和中大夫令等重要位置。

武烈侯公子宝鼎和老秦人的奏章呼啸而至,咸阳一系列的人事变动中,只有老秦人没有受益,这也太欺负人了吧?还有没有天理啊?

此刻秦王政和中枢大臣不得不寻求平衡,于是王绾、麃(biao)公、西知士在爵位级别不动的情况下,调换到了少府、主爵中尉和中大夫令的位置上,也算是进了一步。

人事调整接近尾声的时侯,咸阳政局也终于发生了变化,楚系外戚从主要位置上退了下去,宗室、老秦人和关东人分享了楚系外戚拿出来的权力,接下来,顺理成章,朝堂僵局被打破,武烈侯所奏的兵事和财富策略调整得以顺利通过。

秦王令书传到中原,武烈侯并无喜色,相反,忧心忡忡。

此次武烈侯在咸阳朝堂上可谓完胜,但完胜的原因不是因为武烈侯的实力强大,也不是他所创建的利益集团合力操控的结果,而是因为老太后的强行干政。如果没有华阳太后一而再再而三的施加压力,秦王政不会屈服,但如此一来,华阳太后和武烈侯的最终意图都暴露了,矛盾因此而激化,未来华阳太后一旦薨亡,秦王政必将凶猛反扑,所以,武烈侯忧心忡忡,一方面担心老太后过早升天,一方面不得不未雨绸缪,尽快完成中原布局,以应对老太后薨亡后出现的紧张局势。

武烈侯首先召集韩魏两国的巨商富贾。

白氏、孔氏等中原巨贾最近也是惶惶不可终日。虽然他们早有准备,向其它各国转移了财富,但中原毕竟是他们的根基之地,家族的主要人员和财富还是集中在中原各地,况且他们根本也没有想到自己的王国突然就灭亡了。王国的灭亡让他们措手不及,咸阳发布的摧毁命令更是把他们打进了地狱。

侥幸的是,武烈侯没有举起屠刀,相反,武烈侯竭尽全力予以救助,这成了他们唯一的希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