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454章 一本书引发的风暴(2 / 2)

大秦帝国风云录 猛子 2605 字 2022-09-18

宝鼎继续说道,“为此,我们要推迟关东大『乱』的时间,因为大秦本土国力需要时间恢复,大秦的中央财政也需要时间好转,咸阳必须囤积足够多的钱粮和武器才能确保军队的战斗力,才能在未来国内局势大『乱』的时候发动雷霆一击,力挽狂澜。”

“中土形势已经到了失控的地步?”始皇帝皱眉问道。

宝鼎苦笑,郑重点头,“我认为中土局势正在失控。”

“有何依据?”始皇帝追问道。

“目前局面下,咸阳宫还有退路吗?除了独尊法家、罢黜百家还有其他的办法吗?”宝鼎反问道,“此策一出,关东士人也就没有退路了,只有反抗到底,关东各地的暴『乱』会进入一个爆发期,而地方势力必然借口兵力不足,财赋不足,在暗中推波助澜,混『乱』关东局势,以此来威『逼』咸阳,向咸阳要权力,要财赋,而咸阳为了平叛,为了尽快稳定关东局势,只有向地方放权,如此一来地方势力迅速壮大。”

始皇帝冷哼一声,目『露』杀机。

“等到叛『乱』平定了,关东局势渐渐稳定,咸阳打算收权了,但收得回来吗?”宝鼎无奈叹气,“中央和地方的矛盾必然爆发,最终演变为冲突。地方形成割据事实,而中央受制于兵力和财赋不足,又无法实施打击,结果可想而知。”

始皇帝听不下去了,断然挥手阻止,“你和他们一样,也要劝阻朕?”

宝鼎摇头,“危机已经爆发了,现在咸阳做出让步,不会对解决危机有任何帮助,而地方势力也不会错过这个机会,他们必然要让危机愈演愈烈,以此来『逼』迫咸阳放权。既然危机化解不了,咸阳早晚都要放权,那咸阳还有什么可以退让的?还有什么可以妥协的?”

始皇帝微微颔首,对宝鼎这句话非常赞同。

始皇帝同样没有想到一本书会引发一场席卷关东的风暴,由此可见“分封”贵族集团对“分封”的渴求已经到了急不可耐的地步。

事实上如果不是始皇帝和“集权”贵族集团加快了“集权”的步伐,事情也不会严重到如此地步,局势也不止于失控,但始皇帝和“集权”贵族集团不会承认自己策略上的失误,他们只会把责任归咎于“分封”贵族集团。

“分封”贵族集团无奈之下,只好联合关东地区的地方势力『逼』迫咸阳放权,这进一步激化了双方的矛盾,迫使始皇帝和“集权”贵族集团不得不加大打击关东地方势力的力度。关东地方势力的基础力量就是关东士人。在始皇帝和“集权”贵族集团看来,只要把关东士人彻底击倒,把儒家等诸子百家的学术思想彻底摧毁,那么地方势力必然遭到重创,这样即便中央放权,地方势力也难以发展壮大,只待时机成熟则果断收权,如此就必然能遏制和打击“分封”贵族集团,加快中央集权的步伐。

然而,宝鼎则对局势的发展非常悲观,他不但不认同始皇帝和“集权”贵族集团的乐观态度,反而认为地方势力会利用这次机会迅速发展壮大,最终演变成中央和地方的冲突,归结其原因,就是中央即便借助这次重创关东士人的机会打击“分封”贵族集团,但“分封”贵族集团从自身利益考虑,必定会保护关东士人。中央的命令到了关东地区,肯定得不到贯彻执行。

始皇帝和李斯等人过于自信,高估了中央的权威,低估了关东地方势力,最终是自食其果,搬石头砸自己的脚,但宝鼎已经没有挽救之策,只能顺应形势发展,依靠大秦本土力量和强悍的武力来逆转乾坤,至于能否成功,那只有天知道了。

“以你所见,咸阳需要几年的准备时间?”

始皇帝虽然不认同宝鼎的看法,但关东地方势力越来越强大是事实,而咸阳现在不具备威慑地方的实力也是事实,所以中央和地方在这场博弈中都有胜出的可能,假如地方势力抢占了先机,那中央就被动了,中央卫戍军就必须出关远征了。

宝鼎没有说话。他其实很清楚,不出意外的话,始皇帝驾崩之刻,就是国内大『乱』之时。始皇帝做了三十余年的大秦君王,建有统一中土的盖世功勋,其个人威信非常高,“分封”贵族集团除非被『逼』得走投无路了,否则绝不会在始皇帝活着的时候,公开割据地方分裂大秦。

历史上始皇帝五十岁驾崩,如果他的命运没有改变的话,满打满算也就不足七年的寿命了。七年的时间太短,按照现今的局势发展下去,国内局势只会越来越紧张,宝鼎只能放弃北伐,竭尽全力帮助始皇帝建设中央,建设军队,先确保中央对大秦本土疆域的控制,确保中央对京畿卫戍军和北疆镇戍军的控制,唯有如此,将来他或许还有力挽狂澜的可能。

“如果不再爆发新的危机,估计咸阳在未来五年左右的时间内可以做好所有准备。”宝鼎说道。

“五年?”始皇帝想了片刻,问道,“你决定放弃北伐?”

“我只有放弃北伐。”宝鼎叹道,“几十万大军出塞作战,即便打赢了,还要镇戍,这对大秦国力的损耗难以想像。我详细估算过了,就算中央财政好转,以大秦目前的国力,也无法长期镇戍那等遥远而贫瘠的边塞。乐观估计的话,大秦至少需要一到两代人几十年的稳步发展,才能达到北上拓疆的国力。”

始皇帝当然不会相信宝鼎这番妄自菲薄的见解,但他从这番话里听出了宝鼎对国内局势的担心和对咸阳的绝对支持。放弃北伐也就意味着延缓北疆的发展步伐,北疆得不到发展,宝鼎的实力就得不到增加,这明显就是宝鼎支持中央的一种态度。

“朕对太子非常失望。”始皇帝转移了话题。

宝鼎暗自紧张,他可不想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扶植起来的太子被废了,就算暂时离开咸阳也不行。咸阳缺少太子,将会大大增加政局发展的变数,甚至有可能引发新的危机。大秦假如爆发新的危机,宝鼎就无法保证咸阳还能有五年左右的准备时间了。

“太子还年轻,对国政的理解还不够深刻,很多时候难免有些冲动,有些理想化。”宝鼎说道,“太子做为大秦未来的皇帝,当然要集权中央,当然要维护帝国的稳定,这是毋庸置疑的事,所以他在这次危机中所持的某些观点还是值得肯定的,比如说实施仁政,修改刑律,废除酷刑和连坐制,这个建议就值得考虑嘛。”

始皇帝的脸『色』顿时冷了下来,“你在他这个年纪的时候,已经『逼』着朕不得不修改国策了,但他呢?他难道不知道仁政背后所隐藏的东西?如果他连这些东西都看不到,他将来如何做大秦的一国之君?”

宝鼎也把脸放了下来,“太子的本『性』你难道不知道?这样的太子即便进取不足,但守成绰绰有余,而未来的帝国的确需要这样的皇帝,需要一位让帝国在和平统一的环境下休养生息的皇帝。”

始皇帝的神『色』更为难看。

宝鼎不待他开口,断然说道,“如果你要他离开咸阳,那就让他去北疆,让他去统率北军。我留在咸阳,我来统率蓝田大营,我来镇戍本土。”

始皇帝略感诧异地望着宝鼎。

宝鼎为了保住太子,竟然主动放弃北军的控制权,放弃自己所拥有的北疆武力,这可以说是做出了最大的妥协。当然了,始皇帝绝不会同意宝鼎离开北疆。宝鼎和北疆武力是大秦政治格局中的“第三股”势力,是稳定咸阳政局的关键所在,假如他离开了北疆,大秦政治格局中的“第三股”势力也就不再存在,大秦的政治格局将发生剧变,而这种变化对始皇帝和“集权”贵族集团非常不利。

宝鼎不过是以此来表个态度,但这就足够了。

大秦帝国风云录相关作品