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九百一十一章 死循环(2 / 2)

这很容易理解吧?两次合作,以及反殖民战争中上演过。

“那么,今年下半年和明年的局势,你怎么看?”

大方向上,刘1鸣的企图已经完成,势力延伸到地中海,广大的石油产地被成功拿下,大6桥正在加紧建设。

外部英法被严重消耗,即便战争结束也没有力量支撑他们重回巅峰。

整体战略已经完成大半,剩下的就只有对中北亚地区的争夺以及如何让英法按时还款。

“如果我们不采取果断措施击败奥斯曼帝国,进而打通俄国的地中海——黑海运输线,那么明年的局势和今年不会有太大差别。”

“战争双方投入了大量的资源和人力在前线对峙,以保证自己的防线不至于被突破。”

“这样确实能确保稳妥,但是他们就没有足够的资源对军队实施改造,今年以来,军事技术依旧在不断突破,但是双方的战斗力并没有跟上步伐,这就是原因。”

“所以,在任意1方做出实质性改变之前,战线不会有太大的变化,我认为依旧会维持当下的阵地消耗战模式,直到1方彻底撑不住。”

“我依旧认为,被封锁的德国在消耗战下,比不过英法。”

王洋说着,故意偏过头看了1眼顾凡。

“德国海军不足以突破英国和法国的联合封锁。”这么明显的动作,刘1鸣当然发现了。

王洋的意思是,他不看好6地上会有什么变化,认为变局在海军。

原因就是,不管是英法还是德奥,都已经没有足够的资源在战争中进行6军模式的改变。

这种改变不是独立第十混成旅改成101师那样,只是对装备和人员进行重组以适应战争,而是对整体作战理念、战略战术的改变。

即便英国还挤得出钱来,也没有足够的人手去做,训练1支新部队,特别是从未有过的部队,需要不少时间。

就像将现在的步兵师改成摩托化师,装备上好像只是加上了1些装甲车和卡车以及火炮机枪,但是实际上是作战方式的颠覆性改变。

如果不改变配套训练和整体指挥战略,那只是加强了运输和火力的步兵师,而非摩托化师。

就像历史上美国人加入1战,单独1个师打不过德国人,就将师的规模不断扩大,最终发展为两万多人的大编制师,1个师顶德国人两个。

凭借人数和火力优势,师级单挑能获得优势。

不过那是后期参战的美国人,有足够的人手,英国从哪儿再拉1百万人出来?

“自挪威海战失败后,德国人走上了邪路,集中资源发展战列巡洋舰,目前已经6续服役。”

“战列巡洋舰拥有更强大的机动性,但是德国不需要机动性,英国人吃过挪威海战的苦头之后,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监视体制,这种意外已经很难再出现了。”

顾凡点了点头。

德国人在挪威海战中尝到了甜头,回去就将资源集中在了战列巡洋舰上,最新排水量4万4千多吨的超级战列巡洋舰已经服役。

(胡德都4万1标排了,按德国人1贯的传统,标排4万4不过分吧?尺寸还得超过胡德的262*31.8。)

不过……英国人已经将德国海军各个必经之路盯的死死的,德国人现在只能在门口的澡盆子里晃荡,1旦出发就会被英国人发现。

最难受的是,新式战列巡洋舰的重量太重,尺寸太大吃水太深,即便是轻载,也无法通过基尔运河。

这是德国地缘导致的悲哀,新式战舰被分隔在威廉港和汉堡港两个地方,无法集中。

(61年第3次改造后,通行吨位上限才达到35000吨,此时仅仅第2次改造后,应该是过不了的。)

“德国人需要的是重装战列舰和无装甲的高速鱼雷艇,以战列舰为代价吸引英国海军主力,然后鱼雷艇配合潜艇,双方交换主力舰。”

“这样的话,英国人可能会退却。”

顾凡给出了更极端,但是更具备可行性的方案。

不是战斗的可行性,而是逼迫英国人的可行性。

“既然德国人走错了路,如果海上没能取得突破,在现有条件下,德国人和奥匈帝国可能会优先解决罗马尼亚和意大利,然后转过头来和英法决战。”

“但是我不看好,我认为,他们甚至无法解决意大利,即便是让我们去解决意大利都很麻烦,阿尔卑斯山区阻挡了大军的步伐。”

“这是1场烂仗,也许等到双方都精疲力尽后,会迎来中场休息?”

得知海军不能破局后,想了半天,王洋也不知道从何处破局。

关键在于,不能削减前线力量的情况下,完不成军事变革,那就没有办法形成绝对优势,就不能结束战争。

但是如果削减前线力量来进行变革,说不定还没有等变革结束,战线就被突破了,那样的话变革就没有了意义。

死循环,………不过1个被消耗的不得不坐下来谈的欧洲……好像也不错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