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261章 寿宫之争(下)(1 / 2)

大明话事人 随轻风去 2048 字 1个月前

第261章寿宫之争(下)

申首辅的对头李植忽然觉得,宝座上的皇帝变得很陌生,这让李植内心非常难受!

李植自诩是朝廷里最能窥测帝心的人,三年前就是他最早看破了皇帝的心思,带头攻击已故首辅张居正和健在掌权的太监冯保,成为清算张冯势力的急先锋。

然后李植得到万历皇帝青睐,从七品御史被皇帝直接简拔为四品太仆寺少卿。

那时候,李植进入官场才六年,就升到了正四品。

和李植际遇相似的还有江东之、羊可立,这就是当朝的三大红人。

当然李植这个升官属于皇帝中旨传升,不是官僚体系里的正规升迁渠道,所以不太被以申首辅为代表的主流官场看得起。

这种对比,就仿佛几百年后的野路子网红和科班出身明星之间的对比。

就连皇帝也要遵循规则,只能先把三红人往光禄寺、太仆寺、尚宝司这种用来养闲人的衙门里提拔。

总而言之,对皇帝的揣摩乃是李植等红人在朝廷的立身之本。

如果皇帝的言行变得难以理解,那对李植等红人而言,就意味着局面失控!

稍加思索后,李植决定改变思路,既然对申首辅的正面攻击没有效果,那就迂回攻击侧后方。

当时不是按照二伯父的指示来办事的吗?怎么又成了自己的过错?

王象蒙无奈的说:“等我打听到住处,再登门去请!”

但皇帝还在路上时,消息就已经传进京城了。

如果再搏一把,那么还有没有机会更进一步?比如从侍郎晋升为尚书。

用五百年后的术语来形容,就像是被“机械降神”了。

陛下你到底怎么了?是真吃错了几斤药,还是鬼上身了?

“只是断了一条腿而已”这么三观炸裂的话,陛下你也说得出口?

王象蒙不想再继续这个扎心的话题,“想这些也没用,还是向前看吧!”

此时王家掌门人户部左侍郎王之垣少司徒心情不大好,正在和侄子王象蒙说话。

申时行无奈的摇了摇头,“不管伱信不信,我的确不知。”

如果奏疏是自家二伯父上的,那升到尚书,也不是没可能啊。

王之猷催促说:“没人怪你,先不要说那些没用的,你还是先想想怎么把人请过来吧。”

本来王少司徒的此时心理就很敏感,偏偏皇帝去天寿山巡视,召了一群大臣扈从,却没有他王少司徒,怎能不令人堵心?

少司徒王之垣、十五妹王之瑶、侄子御史王象蒙三人正坐在池塘边说话,礼部员外郎王之猷快步走了过来。

万历皇帝退朝前,又下旨道:“李如松进言有功,升为都督同知,领双俸禄,赐飞鱼服。林某.”

王之猷补充道:“还听说,有个叫林泰来的,与李如松一起获得了赏赐。”

再说前几天,林泰来确实是与李如松一起出现和离开的。”

王少司徒目光如炬的评论说:“赏赐都是小事,关键是借此获得了圣眷,此为大收益也。

听说在天寿山行宫,还有人弹劾林泰来弄断了诚意伯的腿,这也没有别人做过。

作为辈分最低的侄子,王象蒙承担了所有,也不敢还嘴。

李植这是打算采用攻击李如松和林某品行的方式,来否定李如松这份奏疏,然后进一步打消皇帝因为这份奏疏产生的倾向性。

“朕志已定,寿宫不须另择地方,就在大峪山,不必再多言!

万历不想让李植等宠臣继续反对下去,这样会导致都下不了台,又强调说:

这这个语气,与前几日王象蒙在王家大门外说话的格式几乎一样。

万历皇帝随口应付着道:“该赏就赏,该查就查,此之谓赏罚分明也。”

“天寿山那边有消息传过来了!”王之猷叫道,直接打断了另两人先前的谈话节奏。

听到这里,大臣们都明白,皇帝已经下定最后决心,就采用大峪山方案,再反对也没用了。

王之瑶一边回忆着税使哥哥写过来的信件,一边说:“此人好名,好色,还喜欢用诗词踩人。

心里出现了大量懊恼情绪,又是怎么回事?

这时候王少司徒突然对王象蒙发话,“林泰来还在京城,无论你用什么手段,去把他请回来!”

万历皇帝叹口气,“你此时说这些做甚?”

皇帝回京城,必然要组织百官去城门口迎驾,负责礼制的礼部最先得到确切消息。

先前一直没说话的王之瑶对王象蒙开口道:“当日你真的错了。”

王象蒙:“.”

李如松那封奏疏到底有什么魔力,能让皇帝如此明目张胆的偏袒,只为了维护这封奏疏的正确性?

万历皇帝明显不愿意继续在寿宫问题上纠结了,当即决断说:

但申首辅此时也没心思管别人怎么想的了,他只想早点回到城里,把那个姓林的找过来问问。

如果换成其他人敢在我们王家门前,像他那样如此张扬的指手画脚,早就被我打出去了!

如果你仍是这个心态,是不可能再把人请过来的。”

别说李植,就连另一边的申首辅等人也是愕然不已。

王之瑶又说:“你这样去请没什么用处,你要投其所好。”

于是王象蒙没奈何,只能又带着几个仆役,前往三吴会馆,去拜访林泰来。

李植顿时急眼了,恳请道:“陛下三思!大峪山实非吉壤!”

再说当时他也不知道,林泰来是这么能打的啊,而且二话不说,立刻就验证成功了。

连申首辅最大党羽都问不出个端倪,其他人就更只能胡乱瞎猜了。

但在大臣心里,好像又没结束,因为真正的谜底并没有揭晓,皇帝为什么如此欣赏李如松的奏疏?

申首辅最大的党羽、吏部尚书杨巍在行宫外面,非常好奇的对申时行问道:“李如松奏疏里,究竟暗藏什么机锋?”

寿宫择址这件事就算尘埃落定,彻底结束了。

万历皇帝继续说:“林泰来赏银百两,绢五十匹!”

“如果当时有林泰来指点,我们王家三人联名上疏,岂不人人都能升了?”

礼部员外郎王之猷把手头事务安排下去后,就匆匆的赶回家里。